「下流社會」與「M型社會」

每當社會討論觸及階層議題時,「究竟誰是中產」往往出現爭論不休的情況;假若再細心點留意坊間電視、電台、報紙以至公眾之間的意見,就更會發現彼此間的定義可以相距很遠。適值本座撰寫日本學者大前研一與三浦展兩位學者的揚名之作:《M型社會》與《下流社會》的閱讀報告,不經不覺已拖了很久,而兩書皆不約而同討論到中產階層的定位問題,固此特別將這部份抽出來獨立成文,談談他們怎樣看「中產」。



「中上階層」的界線遠比你想像中為低

在 社會中坐享奢華社群的,我們叫上流階層,過著貧困生活,甚至需要政府接濟的是下流階層,不屬於此兩者的自然冠以「中等階層」此名稱。可是隨著社會出現結構 性轉變,過往佔大多數的中等階層出現兩極化現象,當中有人乘著機遇往上流游走,剩餘的大多數則在收入、前途不如以往的情況下生活質素逐漸貼近下等階層,此 即為大前研一所言的「M型化」或三浦展所言的「下流化」。



在社會中雖難與富商相比,但仍能過優渥生活的,我們稱之為「中上階層」。怎樣才算是「能過優渥生活」呢?大前研一提出了一個很客觀的數字: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(80萬港元)的是上流階級,年收入在600萬日元(48萬港元)以上的是中上階層,300萬日元(24萬港元)以上的是中下階層,而不足300萬日元的則為下流階級。

要 注意一點是,在日本單薪家庭仍算是主流,生兒育女亦為天經地義(三浦展則認為年收入700萬日元(56萬港元)充以應付中上層養育兒女的開支),而子女在 具備謀生能力後亦會獨立,所以上面的年入數字是以此為前提的家庭為單位的。(當然近年日本有為追求更高質素的生活而進入雙薪家庭、無子家庭行列,也有不願 離家的寄生族出現。)



只有「中上階層」才算「中產」

個人認為這個數值大致上也可作為香港的參考:雖說香港多為雙薪家庭,人均收入比日本低,可是既然大前研一說在日本家庭月薪4萬港元能過中上階層的「優渥生活」(包含至少一名子女),在生活消費指數、稅收、年金緻付皆不及前者的香港人,所需的收入只會更少而不會更多。再將這個標準簡化,但凡個人月入2萬以上,或家庭月入4萬以上者,在香港我們都可稱之為「中上階層」,亦即各傳媒在新聞中談及的所謂「中產」。

另一方面,香港政府近日定出了一條清晰的界線:月入一萬以上的,在財政預算案中不能獲強積金補貼,而在日後的醫療融資計劃中亦為收費的起點。這亦即代表了,所有跨過「個人月入一萬元」界線的市民,在香港將被定義為「毋須接受政府扶助、能自力更生的一群」。

對於那些月薪高於一萬,但卻未達至能過大前研一所謂「優渥的中產生活」的一群而言,雖然我們美其名為「中產階級的下半部份」,可是就目前的界定,他們早已被摒除於「中產」的涵義之外──這也是為甚麼在我們討論「中產議題」的時候,會出現「咁都叫中產?」的質疑。



「中產」的自身認同問題

相 對來說,說到這裡時可能已有另一班人表示不滿,聲稱自己雖然月入兩萬(家庭月入四萬)或以上,但絲毫感受不到「中產」生活的那種「優渥感」,生活還是過得 很苦云云。雖然可能有人會說他們「哂命」、「「何不食肉糜」,但其實三浦展在《下流社會》中,正好為了這個「中產活不成中產」的現象提供了補充。

三 浦展贊同家庭收入是劃分階級的重要指標,即使未必完全與指向性相符,但至少收入被歸類為上流階層的個人與家庭,認為自己是下等階層的例子是絕無僅有,相反 在下流階層也沒有人會認為自己過著上等生活。至於處於收入分界線中間的個人或家庭,自然對自己所處的階級印象也會比較模糊。不過三浦展同時發現,社會的景氣和轉變,確實會影響到他們對社會階層的自覺性。

三浦展與大前研一不約而同的表示,日本中等階層的意識不停向下「發展」的其中兩個原因,是與社會向上流動的階梯消失,與及「中等階層」的消費市場消失有關。這兩個因素同樣可應用於香港的情況:



事 實上香港自從金融風暴過後很長的一段低潮期,打工階層突然醒覺,始於80年代的那套「黃金時代價值觀」再也行不通。收入和職級不再因工作資歷的增加而有所 提升;社會上升的階梯消失了,反而時常擔心因公司經營不善而被裁員後,再也找不到至少同級的工作。即使到了經濟回復元氣的今天,這個心理陰影仍未消除。為了應付未來可能重臨的突變,身處邊緣的「中產」在財務與消費傾向上採取一個更為消極與保守的策略,追求「財務自由」反而讓他們作繭自縛。這種心態亦促成了他們否定自己身為中產認同感的主要原因。

此外,近十年間一個人人嚮往的中產消費形象──Yuppies,也在近十年間消失於無形。和日本的趨勢相似,商品與服務行業發現中等階層再不如以往般願意花錢享受,所以他們都寧願把市場進行二分,一邊是專攻上流階層的奢華市場;另一邊是把「中產」和中下層消費者也包含在內,提供一個「窮人價錢+五星級品質」矛盾假像的「廉價奢華」市場。



Starbucks、大快活、Mc Cafe、板前壽司等都是以中產形象包裝的平民消費點,以求把傾向省錢的中產吸引過來之餘,也能包攬願意花多點錢來換取「高級享受」幻象的中下層。這種又稱為「Starbucks型消費」的新趨勢,可說把不少「中產」和中下階層趕上了同一個名為「生活風格(Living Style)」的車廂之中,讓這班即使在生活和經濟上相對餘裕的「中產」,仍有一種「生活和中下階層無異」的錯覺,壓抑了他們對「中產」這個階層的認同感。

後記

總 括來說,界定何謂「中產」,既有客觀的標準,也有源自主觀的自我認同。目前的問題是有人單純把「中產」看成是社會收入的中位線,有人把「中下階層」、「中 產」與「入門級上等階層」搞混,甚至當「中產」本身都不太清楚「中產」的定義時,又叫他們如何認同?雖然大前研一和三浦展的說話未必是金科玉律,但本座還 是希望借這篇文章,在弄清一些基本界定之餘,刺激各位對「何謂中產?」這個問題的想法。

Leave a comment